中國人特有的祭祀文化,就是在祭拜時要燒紙錢。紙錢,統稱「金紙」。北港是有名的宗教聖地,朝天宮又有全台香火最盛的媽祖廟。金紙製造業的蓬勃發展,可以預期。根據「北港郡要覽」記載,昭和九年,北港街上,政府登記有案的金銀紙製造廠數有28家。如果仔細觀察朝天宮周邊,販賣金紙的攤位、店面,可是超過上百家。
  根據合利金紙行李老闆表示:他的父親從日據時代就開始製造金紙。他十二、三歲跟父親製造金紙至今,已經有四十多年。日本人禁止台灣人拜神的時期,他父親都要躲在甘蔗園內偷偷製造金紙,再偷偷的賣。為了要多賣一點,在台南西港慶安宮王船祭典時,他曾經和父親騎著腳踏車千里迢迢載著金紙去賣。
  李老闆特別說明燒金紙的由來:相傳東漢蔡倫發明紙,但銷路不好。因此他發明金紙,又和家人商量「假死」的計策,來提升紙的銷售量。
  有一天,蔡倫裝死躺在無底棺木內,家人替他辦喪事,並在棺木前焚燒蔡倫所製造的金紙。蔡倫家裡這種奇怪的舉動,吸引了左鄰右舍好奇圍觀。等金紙燒完,蔡倫忽然打開棺蓋,從棺木裡爬出來。蔡倫死而復活,圍觀的民眾驚訝不已。「人死後,燒金紙會復活。」在鄰里間傳了開來。大家親眼看見蔡倫因燒金紙死而復活,紛紛燒金紙來祭拜死者。
  北港金紙製造販賣業在日據時代成立鋪會-紙箔鋪,奉蔡倫為「始祖」,每年擲筊選爐主。此外,以前媽祖遶境出現的「蜈蚣閣」(龍鳳閣),就是紙箔鋪贊助「湊熱鬧」。
  金紙的製造,先由製紙業以竹子為原料,做成竹紙後,再由金紙業加工成拜拜時燒的紙錢。

製造竹仔紙(竹紙)的主要過程如下:

  以前,要用人力將一根根竹子切成23尺長,再用牛拖著大石輪把竹子碾成竹片。(大石輪類似壓路機的輪子,牛要遮住一個眼睛,以免一直繞圈頭昏)。竹片要放進池子用石灰浸泡,需23個月竹子才會腐爛,既費時又費力。
  現在,以十多馬力的馬達轉動刀片切竹子,一大把竹子,不一會兒功夫就切碎了。此外,為求縮短製程,改用蘇打浸泡竹片,只要一星期就爛了。但浸泡後的廢水,造成環境汙染的程度,卻大為增加。
  為了竹紙看起來質感較好,在烘乾過程還會加硫磺,所以剛做好的竹紙會有嗆鼻的硫磺味。以往,北港金紙製造業者主要向嘉義梅山、竹崎和雲林華山的製紙工廠買紙。自從政府開始重視環保,制定嚴格的汙染防治標準,很多的製紙工廠不能負擔汙染防治設備的高額成本,紛紛關廠或到海外設廠。
  最早沒有機械化設備時,都用木槌敲擊「斬刀」的刀背來裁切紙張。有金箔的金紙,更是請人工一張一張的用樹皮沾漿錫箔黏上去(這叫做褙金),十分費工。為了求金紙的質感較細緻,紙的邊緣要用工具磨過。早期用浮石(礁岩)或鋸條組,再進步成用裝有砂紙的「馬機達」(馬達研磨機)、磨紙機。研磨掉的紙纖維稱為「紙棉」,可回收做成「棉仔紙」(棉紙),再加工製成金紙。磨紙時產生的紙棉飄滿整個工廠,工作者要戴口罩,才不會影響身體健康。
  綁金是把金紙分成一小束,每小束都要加上「標仔」,同尺寸的紙加上不同的「標仔」(金紙最上層的那一張薄紙),就是不同的金紙。早期都用鹹草(藺草)來綁金紙,經過蓋印再包裝出售。金紙如果沒有蓋上紅印,就如同偽鈔一樣。金紙業者有時會開玩笑說:自己開地下銀行(錢莊)的,鈔票自己印,要多少有多少。

以前金紙加工的主要過程如下:(台語發音)
 

8-53 絞碎竹片

8-54 竹漿壓成竹紙

8-55 乾燥處理

 

8-58 印金箔紙

8-59 裁切

8-56-1 蓋印

 

8-57 包裝成綑

8-59 褙金成品

8-60 手工褙金紙

  現代生產製造講求機械化、自動化,以求大量快速生產成品,金紙業也不例外。現在裁紙以微電腦來控制所要裁切的大小、尺寸,可以連續切紙,十分方便。尤其微電腦裁紙的精確度非常高,可以修掉0.5公分以下的毛邊,連磨紙的程序都可以不用了,又減少製造過程的空氣汙染。
  燙金機(自動印箔機,使用化學原料合成箔仔,取代金屬的錫箔)一出現,人工「褙金」已很少見。目前北港只剩一家還維持古法製造金紙,真正「錫箔」金紙,已不容易買到。至於鹹草綁金紙,則早就被淘汰,由橡皮筋、塑膠繩取代。捆金更是方便省力,一下一下踏著自動包裝機,金紙就一捆捆完成,真是方便極了。
  李老闆表示:機器大量生產,改變了金紙製造業的生產型態。竹紙製造廠生產自動一貫化,包辦「製紙」到「褙金」的過程。現在北港金紙業者,大部分都從「褙金」以後的過程做起。此外,東南亞和大陸的人工、原料、生產成本便宜,像在印尼一個月花3萬元,就可以請到25個工人,許多廠商到這些地區設廠生產金紙,從「原料」到「金紙成品」均一手包辦。
  這些低成本的「進口金紙」回台傾銷,壓縮了本地製造業者的獲利空間。事實上,進口金紙生產過程品管不如台灣。其紙質較黑,燒起來易有黑煙。與本地金紙的品質佳,紙質較軟易燒大有差別。但是大部分消費者只知選擇便宜低價的「進口金紙」,導致金紙銷路欠佳。許多後繼無人的業者就歇業退休,資本雄厚的就到海外設廠或當起進口紙大盤商,北港的金紙製造業於是日趨沒落。
  另外,有百年歷史的新瑞美香鋪老闆也提到一個值得大家深思的問題。因為化學合成的箔仔要使用甲苯處理,焚燒金紙時會產生有毒難聞的塑膠燃燒氣味,消費者又有幾人知道呢?

  通常,金紙依所要燒給對象,可分三大類:
一、金紙:
  箔仔塗成金色,用於眾神明或兵馬、地基主、公媽(祖先)。燒給神明紙張較大,常用有元寶、花金、壽金、大三童、天金、尺金等。燒給地基主、祖先的金紙較小,叫二五金,又叫大辨金,有紅標仔和黃標仔兩種。如蓋上 金(三六)、馬壽、玖刈、兵金銀等標仔,就是燒給神明的兵馬(犒兵)、天公、地府用的。

二、銀紙:
  箔仔不塗色,呈銀色,用於剛死去的人或鬼族。常用的是大銀、小銀。

三、小紙和其他:
  小紙是法師指派,用來消災解厄、制化關煞。常用的有陰陽本命、十二元神、大解小解、神馬、天狗、白虎等。補運要用補運錢;掃墓要用墓紙(掛紙);燒給好兄弟要用更衣白錢;此外,還有高錢、庫錢、黃股紙、燈座等。
  李老闆談到台灣各地金紙的形式的差異,北部有刈金、四方金、福金,北港就沒有。其他地方墓紙五顏六色,本地只用三色。黃色壓土地公、紅色壓墓頭(墓碑)、白色墊在墓土。相傳,我們燒的金紙,神只得到金箔的部分。所以依金箔大小,還有大百金和小百金之分,內行人買金紙常要求金箔大的,便宜的金紙,金箔較小。現在的金紙都燙金,成本低,箔仔都印得很大,已經沒有什麼區別了。只有少數七、八十歲的長輩,還會指定要真正錫箔金紙。其實,視祭拜對象選擇正確用紙,比數量的多寡大小更重要。
  人們藉著燒金紙,來達到溝通陰陽、聯絡神鬼的目的,這種心靈寄託及安慰,可視為一種民俗心理療法。金銀紙能流傳那麼久遠,自有它的道理在。

(轉貼文章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雅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